一文解讀 AI 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版權、 失業、創作者賦能

AI、Web3 與個體品牌,Kevin Kelly 揭示創作者黃金年代背後的挑戰與機遇。

受訪者:Kevin Kelly,《連線》雜誌(Wired)創始執行編輯,亞洲藝術圖書館(Asia Art Archive)創始人

撰文:Web3Brand

AI 正在極大提升人類的生產力,而 Web3 在構造更健康的生產關係,兩者雙螺旋帶領我們向前。我們每週分享對以下 3 個主題的市場觀察、案例與思考,希望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

  1. Web3 領域的品牌和 IP 發展
  2. 創作者經濟
  3. AI 如何為企業、創作者和消費者帶來改變

本期主題:AI 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版權、 失業、創作者賦能

我不止一次說過,未來將是一個充滿個體品牌 (Individual Brand) 的時代。Web3 將資產 (asset) 迴歸個體,而 AI 讓個體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 (productivity),個體品牌將成就巨大價值🚀

然而,AI 的崛起也帶來挑戰:版權界定困難、原作者貢獻受忽視,甚至有人擔憂大部分人類失去工作。那麼,頂尖創作者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在上個月的 Tim Ferris Show 中,「1000 名真實粉絲」理論的開創者、資深創作者 Kevin Kelly 就 AI 與創作者關係發表了一系列反直覺而深刻的看法,給我了不少啟發。

我做 KK 的採訪和之前同主題的文章做了梳理,同時增加了 Web3 先驅們正在實驗的一些案例。全文共 6500 字,請享用。

TL;DR

  1. AI 訓練集:現在藝術家吵著刪除,未來會吵著進入
  2. AI 補償藝術家:我們並沒有補償人類藝術家對其他人類藝術家的影響,為什麼要求 AI 補償呢?
  3. AI 不會造成失業:AI 會替代任務(task),但不會替代工作(job)
  4. AI 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可以如何幫助到我們?
  • 對 10 年後 AI 的 5 個預測
  • AI 幫助創作者的 7 個 Prompt
  • 對創作者最強賦能:AI 提供了大規模且廉價的小寫創造力(Lowercase Creativity)

0. Kevin Kelly 簡介

有些朋友對 Kevin Kelly 可能還不是很熟悉,我讓 ChatGPT 4 幫忙介紹一下。

其最破圈的 2 篇內容

  • 《1000 名真實粉絲》:這篇內容寫於 2008 年,靠 1000 名粉絲就可以養活自己,是幾乎所有創作者經濟的基礎
  • 《失控》:用自組織和自我適應系統解釋了科技公司的崛起,深受科技大佬喜愛

Kevin Kelly(生於 1952 年)是一位美國作家、編輯、攝影師和未來學家,以其在技術、文化和數字時代的影響力而著稱。他是《連線》雜誌(Wired)的創始執行編輯,該雜誌自 1993 年以來一直關注科技行業的最新發展和未來趨勢。

除了在《連線》雜誌的工作,Kevin Kelly 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涵蓋了各種主題,如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數字化和網際網路文化等。他的一些著名書籍包括:

  • 《Out of Control》(失控):一本探討複雜系統、自組織和生物技術的書籍。
  • 《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新經濟新規則):關於數字化經濟如何改變商業和社會的書籍。
  • 《What Technology Wants》(科技的意願):討論科技進步背後的驅動力和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 《The Inevitable》(不可避免):預測未來 30 年數字技術發展趨勢和影響的書籍。

除了寫作,Kevin Kelly 還是一個熱衷於攝影的人。他曾經進行過一次為期 9 年的亞洲之旅,用照片記錄了這些國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是全球最大的亞洲藝術數字圖書館之一——亞洲藝術圖書館(Asia Art Archive)的創始人。

1. AI 訓練集:現在藝術家吵著刪除,未來會吵著進入

關於「藝術家要求把自己作品從 AI 訓練集刪除」,KK 直接丟擲一個大膽的觀點:

未來藝術家可能會吵著進入 AI 訓練集。

目前,在 AI 中深入執行的每個神經網路演算法都依賴於大量資料——因此需要數十億張影象來訓練它。但是,一個蹣跚學步的人類小孩僅需 12 個例子就可以學會區分貓和狗,並不需要投餵幾百萬條訓練資料,這是因為人類除了模式識別之外,還擁有符號邏輯和歸納推理能力。

隨著 AI 的進步,符號邏輯和歸納推理很可能在未來成為模型的主力(實際上已經在 ChatGPT 裡面展現了)。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我們將擁有依賴更少示例來學習的 AI,可能只有 10,000 個示例。我們將透過向更強大的 AI 影象生成器展示數以千計精心策劃的、高度選擇的影象,而不再是數十億張影象。

當這一點到來時,各種背景的藝術家將相互競爭以包含在訓練集中。如果一位藝術家在主池 (main pool) 中,他的影響將被所有人分享和感受到;而那些沒有在訓練集的人必須克服成為一名藝術家的主要障礙:不是盜版,而是默默無聞。

另外 KK 指出一個血淋淋的真相:即使基於目前數十億張影象訓練的 AI, 刪除某個特定藝術家的作品 其實不會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影響

如果您不是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那麼刪除您的作品不會有任何影響。無論您是否在訓練集中工作,生成的圖片看起來都完全一樣。

但即使你是一個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刪除你的影象仍然沒有關係。因為你的風格影響了其他人的工作——影響的定義——即使你的影象被刪除,你的影響仍然存在。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從訓練集中刪除所有梵高的畫作,梵高的風格仍將深植於那些模仿他或受他影響的人所創造的浩瀚的影象海洋中。

2. AI 補償藝術家:我們並沒有補償人類藝術家對其他人類藝術家的影響,為什麼要求 AI 補償呢?

AI 使用了眾多藝術家的作品,需要支付版稅或者進行某種形式的補償嗎?

關於這個話題,KK 的觀點依然很大膽

我們並沒有補償人類藝術家對其他人類藝術家的影響,為什麼要求 AI 補償呢?

以收入最高的在世藝術家之一大衛·霍克尼 (David Hockney) 為例。霍克尼經常承認其他在世藝術家對他的作品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在這個社會里,我們並不指望他(或其他人)對他的影響力開出支票,即使他可以。

KK 認為這是成功藝術家所付出的「稅」

成功藝術家為他們的成功付出的「稅」是他們對他人成功的無償影響

如果我們認為 AI 是「借鑑」而不是「抄襲」,那按照同樣的道理,AI 也沒有義務付錢給對應的影響者。

另外我們之前也分享過,從技術角度,識別作品權利歸屬的困難相當大

因為很多內容都公開在網上,隨著 ChatGPT 和 Midjourney 這類大規模 AI 模型納入更多使用者生成內容並允許任何人貢獻培訓資料,識別作品權利歸屬的困難只會增加

這背後的正規化轉移:UGC→AIGC

UGC 帶來了內容量的爆發,商業模式是好內容賺錢;而 AIGC 帶來了「無限」的高質量內容,必須引入新的變數才能構建新的商業模式。

新的 2 個變數: NFT / CC0

  1. 原始內容基於 AI 無限衍生,透過 NFT 保障了其「稀缺性」,使其擁有了差異化價值
  2. CC0 協議下,原始內容不只是內容,而是構建了一個平臺,透過其自身影響力 +AI 孵化大量高質量的衍生專案,一方面擴大其影響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也獲得了更高天花板的商業模式
  3. 智慧合約 / Tokenomics 建立了相應的商業流轉協議,使得這個平臺可以更健康的執行下去

在 10 個月前我寫下《關於 CC0: 做平臺 (Platform) 還是做品牌 (Brand)?》時,這 2 者還可以是一個選擇;但是在 AI 時代,好內容都自然會成為平臺,期待看到更好的底層支撐工具出現(一個好的創業方向?)

我也非常開心的看到,在寫下這篇文章 10 個月後,馬斯克前妻 Grimes 透過 AI + CC0 進行了踐行

  1. 將其聲音「開源」,願意和 AI 創作五五分成合作並不做任何訴訟
  2. 並且迅速做了一個小型孵化器,將 AI 和 CC0 有機結合。一方面擴大了其影響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在試驗 AI 時代的商業模式。

也附上 2 位行業 leader 的評價:

@punk6529

AI 讓「內容」變的無限,但人類的注意力始終有限

在無限內容和有限的注意力下,「稀缺性」和「出處」變的更重要,NFT 保障了這一切

@lijin

在一個無限內容的世界中,稀缺的是創作者的「靈魂」——源頭的 NFT 將會更有價值

對於 AI 衍生內容與原創的關係,CC0 的模式值得借鑑

3. AI 會替代任務(task),但不會替代工作(job)

我們之前分享過不少 case, AI 正在讓一部分人失業,同時精簡組織人數。Tim Ferris 也丟擲了同樣的問題

Will AI take our jobs?

Kevin Kelly 對此有不同的觀點

我可以做出非常明確的預測:生成式 AI 將改變我們設計幾乎所有事物的方式。但沒有一個人類藝術家會因為這項新技術而失業。

Tim Ferris 直接槓上去

我和很多 contractor 合作,現在有一些與我合作的藝術家將被取代。至少他們的一些功能會被 AI 取代

KK 進一步解釋,輸出了非常有 insight 的觀點

AI 替代的是任務(task)而不是工作(job)

  1. 大多數工作都是由不同的任務組成的。其中許多工將交給 AI 去做,但整個工作崗位並不一定會被替代
  2. AI 生成令人滿意的影象並不只是點一下滑鼠這麼容易,而是人與機器之間長時間對話的結果。每幅影象的進步都來自很多次的迭代和來回,以及數小時,有時甚至數天的團隊合作
  3. 他舉了一個例子,作為一個 Logo 設計工作室的老闆,之前是讓 intern 先畫出一系列初稿,老闆來做決策和迭代;現在的變化是, intern 需要學習如何用 AI 來畫初稿(老闆的主要工作是 toB, 並沒有精力來學習大量的 prompt 技巧)。intern 的任務變化了,但這個工作職位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新的需求在被創造,工作將會轉變,並且你會有不同的任務(the job will shift and you’ll have different tasks)

  1. KK 之前做了一個 AI 生成圖片用途的非正式調查,只有 7.2% 的人投給 【主要用在工作】。大多數 AI 影象會用在以前沒有影象的地方,例如電子郵件、簡訊、部落格、書籍和社交媒體。
  2. 甚至會出現這樣一種需求「創造某個影象來取悅自己」,在上述調查中,將近 60% 的人選擇了【單純好玩】。之前我們如果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場景,就只能想想而已,但現在完全可以把這個場景用 AI「列印」出來,AI 生成圖片這時變成了「想象力的印表機」

從歷史上看,技術很少直接取代人類的工作

  1. 在 1800 年代,人們擔心機器(稱為相機)自動生成圖片,因為它肯定會讓肖像畫家失業。但歷史學家漢斯·羅斯布姆只能找到一個當時的肖像畫家因為攝影而失業(攝影實際上激發了那個世紀晚些時候繪畫的復興)
  2. 在更接近我們的時代,人們擔心隨著智慧手機吞噬世界並且每個人都能成為攝影師,專業攝影師會失業。然而,美國攝影專業人士的數量一直在緩慢上升,從 2002 年的 16 萬人(還沒有照相手機)增加到 2021 年的 23 萬人。
  3. 正如一個世紀前機械攝影並沒有扼殺人類插圖,而是顯著擴大了影象出現的地方,人工智慧影象生成器也為更多藝術開闢了可能性,而不是更少。

總結一下,KK 認為 AI 不會替代人類職位,Don’t Panic

  1. 使用 AI 工具並不只是點一下滑鼠,而是一個需要新掌握的技能。老闆仍然需要有人用 AI 工具生成初稿,工作職位仍然存在,但這些員工必須學會這門新技能
  2. 創作者 / 個人用 AI 工具,是因為出現了新的需求,之前的純文字內容,都會增加影象
  3. 以史為鑑,技術並沒有直接取代人類的工作,反而開闢了更多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AI 帶來效率提升後,職位數量不變,隱含資訊是業務量提升(宏觀經濟環境變好)。如果業務量不變或者萎縮,職位數量肯定要減少,但並不完全是 AI 帶來

4. AI 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可以如何幫助到我們?

KK 認為,上面這些問題,是典型的【技術恐慌】。每一項新技術從誕生之際,都會引發技術恐慌週期,一共有七個階段,目前我們正處於第 3 階段

  1. 不要用這些廢話來煩我。它永遠不會工作。
  2. 好的,它正在發生,但它很危險,因為它不能很好地工作。
  3. 等等,效果太好了。我們需要阻止它。做一點事!
  4. 這個東西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對那些無法訪問它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5. 現在它無處不在,無處可逃。不公平。
  6. 我準備放棄了(一個月後又重新回來)
  7. 讓我們關注真正的問題——這是下一個當前的問題。

KK 建議與其陷入無止境的恐慌,不如去思考「AI 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可以如何幫助到我們?」

對 10 年後 AI 的 5 個預測

預測一:AIs 而不是 AI

KK 堅持在聊 AI 的時候一定要加上 s(複數),AIs 意味著會遵循現在的趨勢,繼續出現大量為特定任務而生的 AI 模型

這些 AIs 會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色,但在另一個維度上不如其他東西。就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比如影象生成器,有些更適合藝術家,有些則更適合攝影師。它們會擁有不同的個性。最擅長繪畫的 AI 可能並不是最適合寫作的。

KK 用 dumbsmarten(在某個領域很擅長而在其他領域是傻瓜)來形容這些 AIs, 特別形象。

Tim Ferris 在這裡補了一刀:矽谷一半的人都符合 dumbsmarten 的描述 lol

當然 KK 認為也會有通用型 AI,像是瑞士軍刀,總體來說不錯,但在任何一種工具中都是不是最好的 (engineering maxim)

預測二:將 AI 視為人造外星人,這樣我們就能更容易接受和共生

這個觀點很巧妙的描述了人和 AI 的關係,某種程度上也承認了 AI 也是一種生命?

最好的立場是將其視為人造外星人(Artificial Aliens)。這樣他們可以有強大但和我們不一樣的行事模式。如果他有幽默感,那就有點不對勁了。他們幫助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這恰恰是我們使用他們的目的

預測三:它們中的大多數將是看不見的

它們中的大多數將是看不見的。它們將在辦公室背後操作各種裝置和基礎設施。這實際上是他們成功的標誌。The AIs is that most of them will be unseen. They’ll be behind the office operating things. The plumbing, the infrastructure. And that’s actually a sign of their success.

當技術變得無處不在、我們不再思考它們時,它們才真正成功。它們變得平淡無奇,大部分的東西甚至都不會面向外界,而是默默地執行在幕後。Technologies succeed when we don’t see them anymore, we don’t think about them. They become boring an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stuff won’t even be outward-facing. It’ll be just behind the scenes.

預測四:你需要付費讓你的 AI 沒有意識(consciousness)

這個觀點很有意思,當 AI 愈發接近生命體後,也可能會出現「自主意識」,但這不一定是每個人都想看到的。「沒有意識」會成為一個付費功能

KK: 你不希望你的汽車有意識。你希望它能夠駕駛。你不想擔心它是否應該主修金融學,而是希望它專注於道路。因此將會出現沒有意識的廣告人工智慧

Tim: 愚蠢又聽話,30 美元一個月

預測五: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層次的人機互動,獲得更強大的功能

這個部分最後,KK 認為「AI 短期被高估,長期被低估」(真是一個經典句式哈哈)。「大規模失業」是我們可能高估了的想法,而「新互動介面帶來的變化」可能被低估。作為網際網路活化石的 KK 用 web1 的例子做了生動的描述

我認為整體上 AI 被低估了,現在的版本,30 年後我們甚至不會稱之為 AI。

在 1992 年、1993 年開創《Wired》雜誌之前,我已經在網上生活了至少 10 年。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無法讓任何人認真對待它。它被當作青少年男孩的玩物。而實際上,那就是它的樣子。但我覺得,不,這真的很重要。這真的很有影響力。

介面變化改變了這一切。當在 Web 中第一次出現了視覺化介面,網頁上出現了圖片和其他內容,每個人都開始關注起來。

大部分現在被應用的 AI 已經出現了很多年,新鮮的是我們現在有一個介面。我們可以與之對話,這就是所謂的大型語言模型。突然間,那些存在已久卻一直難以使用其能力的技術突然變得易於操作起來,就像當初 web 誕生後引領著整個行業進入主流市場一樣。

我記得第一次在加油站看到泵上有一個網址,我想:「哦,天哪,這是真的,它來了。」現在我對聊天機器人和影象生成器有同樣的感覺,這些功能至少已經存在了十年。

但現在新鮮的是我們有一個語言介面、會話式互動介面。它們的能力完全展示在我們眼前。那麼我們從哪裡開始呢?我認為我們將開始將其應用於所有領域。

就像每天都有人嵌入這個技術,並且使用這個介面,所以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層次的機器與語言互動。這非常強大。我們只需要做到 X 加上語言介面即可獲得更強大的功能。

X 加上語言介面,這不就是 OpenAI 和 Bing Chat 在做的外掛開放平臺嗎?所有領域都接入 AI,就像所有領域都接入移動網際網路一樣,肯定不是「手機上網訂外賣」這麼簡單,會帶動一系列人機互動和基礎設施的進化。

未來已來,值得期待。

AI 幫助創作者的 7 個 Prompt

KK 認為 ChatGPT 這類聊天模型產生了「大眾智慧」類的知識,有助於建立大致正確但非常普通的內容,甚至可以提供一些他沒有想到的思路,作為寫作的良好起點。

同時,ChatGPT 的推理和歸納能力,可以讓其成為一名校正書稿的實習生。

我總結了 KK 和 Tim Ferris 分享的 3 個場景下的 7 個 Prompt(有不少我已經在用了哈哈), 希望對你有幫助,也歡迎留言分享其他對創作有幫助的 Prompt

最後一個 Prompt 很有意思,Tim Ferris 認為可以訓練一個為其受眾量身打造的 ChatBot(他的訪談文字稿和其他大量材料都可以在網站上獲取), 這樣便可以 24 小時和粉絲互動,ChatBot 化身成為了 Agent。

實際上已經有人在這樣做了。KK 說他的一名醫生朋友運營著一個流行兒科網站,將 20 年回答患者的問題用於機器學習聊天功能。效果還不錯,並且「比沒有醫生好」。

我上週分享的可汗學院聊天機器人 Khanmigo 也是這樣的思路。這對於不發達地區的小朋友很有幫助,甚至會開創醫療、教育的新形式。

AI 提供了大規模且廉價的小寫創造力(Lowercase Creativity)

創作者的背後是創造力。KK 認為,AI 影象生成器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事情是

創造力不是某種超自然的力量

KK 做了非常精彩的解釋

它是可以合成、放大和操縱的東西。事實證明,我們不需要獲得智慧來孵化創造力。創造力比我們想象的更基本。它獨立於意識。我們可以在像深度學習神經網路這樣愚蠢的東西中產生創造力。海量資料加上模式識別演算法似乎足以設計出一個不斷給我們驚喜和幫助的過程。

媒體上的創造力一種叫做大寫創造力(Uppercase Creativity)的東西。Uppercase Creativity 是一項重大突破帶來的驚人的、改變領域的、改變世界的重新排列。想想狹義相對論、DNA 的發現或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大寫創造力超越了僅僅是新的。它很特別,也很罕見。它以一種深刻的方式觸動了我們人類,遠遠超出了外星人工智慧所能理解的範圍。

然而,這種大寫創造力不應與大多數人類藝術家、設計師和發明家日常產生的創造力相混淆。平凡的、普通的、小寫的創造力(Lowercase Creativity)是我們從一個新標誌設計、一個很酷的書封面、一個漂亮的數字可穿戴裝置,或者我們最喜歡的科幻連續劇的佈景設計中得到的。過去和現在的大多數人類藝術都是小寫的。小寫創造力正是 AI 生成器所提供的。

這個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歷史上第一次,人類可以按需、實時、大規模、廉價地進行日常創意活動。小寫創造力從之前的「神秘物品」變成了一件人人可得的商品。

要發揮創造力——產生新的東西——你所需要的只是正確的程式碼。我們可以將它插入目前的裝置中,或者我們可以將創造力應用於大型統計模型,或者將創造力嵌入藥物發現程序中。

我們還能用小寫創造力做什麼?我們可能感覺有點像中世紀的農民,他們被問到:「如果你手頭有 250 匹馬的力量,你會做什麼?」我們不知道。這是一份非凡的禮物。我們所知道的是,我們現在擁有簡單的創造力引擎,我們可以將其瞄準從未見過新奇事物的陳舊角落進行創新和變革。在一切都崩潰的背景下,這種超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無限期地延長。如果使用得當,我們可以在宇宙中留下一個小凹痕。

KK 這個想法簡直太酷了。人人可得的創造力,顯然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水平,並創造出更多的生活機會,這是一份非凡的禮物,對創作者的最強賦能。

總結

AI 一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賦能創作者,另一方面也在衝擊傳統的商業模式,必須引入新的變數才能適應新時代。

過去內容只是內容,透過閉源賺錢;但在 AI 的加持下,內容即平臺,NFT 保障了源頭的「稀缺性」,CC0 幫助構建平臺,獲得的更高天花板。

希望本文對你有啟發,我們會持續追蹤 AI 時代內容和創作者的新實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